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陳列,立足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聚焦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挖掘歷史細節,突顯關鍵人物,全面生動準確地展現中共三大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貢獻。
中共三大是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創建時期進入大革命時期的里程碑式的重要會議。大會正式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有力推動黨和革命力量迅速壯大,推動黨從比較狹小的圈子走向更廣闊的政治舞臺,成為黨建設群眾性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新起點,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對中國革命的發展、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著巨大的歷史功績。
展覽通過文物、照片、圖表、繪畫創作及立體場景等展陳手段,融入數字化多媒體新技術,將現代科技與歷史敘事相結合,講述紅色故事,營造歷史氛圍,渲染革命情感,立體生動地還原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歷史。
序廳
上下求索——中共三大召開的歷史背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近代中國革命歷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從此,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仍然處于軍閥割據、四分五裂的狀態。面對著帝國主義列強極力擴大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國內各派軍閥之間的矛盾和爭奪不斷加劇的形勢,新生的中國共產黨通過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經過革命斗爭的實踐,對中國革命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民主革命任務。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失敗后,中國共產黨更明確地認識到,為了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凝聚共識——中共三大的召開
歷經數月籌備,各地代表會聚廣州。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開。大會的主要議題是討論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問題,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大會宣言》等重要文件,選舉了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 大會確定以國民革命運動為黨的中心工作,決定采取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方式實現國共合作,解決了中國革命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加速了推進民主革命的進程,這是中共三大的重大歷史功績。
風起云涌——掀起轟轟烈烈的大革命
中共三大后,共產黨人積極推動國民黨改組。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下,革命的新局面迅速形成,中國大地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廣大共產黨員以滿腔的革命熱情,積極動員和組織工農革命群眾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并在國民革命軍中艱苦斗爭、奮勇殺敵,推動北伐勝利進軍,形成了波瀾壯闊的革命洪流。大革命也空前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政治威望,壯大了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力量。
凝聚共識——中共三大的召開
歷經數月籌備,各地代表會聚廣州。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開。大會的主要議題是討論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問題,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大會宣言》等重要文件,選舉了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 大會確定以國民革命運動為黨的中心工作,決定采取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方式實現國共合作,解決了中國革命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加速了推進民主革命的進程,這是中共三大的重大歷史功績。
深圳信可威20年專業從事上市企業展廳設計、展覽展示活動策劃、展臺設計搭建的優質、優秀、性價比高、價格透明、靠譜、優惠便宜實惠最好展廳設計公司,憑借多年的市場經驗和質量保障,為客戶提供前期策劃、設計創意、現場搭建和維護、倉儲、全國巡展等全流程的整體解決方案。同時開發商場、專賣店規劃、設計、制作、會議活動策劃和現場布置、平面廣告創意策劃等多項服務。
龍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湖北省潛江市西南約31公里的廣袤大地上。這里,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還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考古成果,吸引著無數游客與學者前來探尋。公園以展示“天下第一臺”——章華臺為主體的龍灣遺址考古成果及其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環境為核心,同時集考古科研、展示展覽、休閑游憩、研學拓展、文化創意等功能于一體,為世人呈現了一幅楚文化及荊楚歷史風貌的壯麗畫卷。龍灣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時代上限可追溯至距今五千余年的新石器時代。核心區域則是盛楚文化的代表——楚王離宮建筑群(章華臺),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王家園囿宮殿遺址,總占地面積達100.9平方公里。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放鷹臺遺址群,西部為黃羅崗遺址,共同構成了龍灣遺址的宏偉格局。
形象廳形象廳引用學校辦學理念的文字進行藝術化演繹處理,將中國漢字拆開做背景裝飾,空間引用山水為裝飾元素,呈現一種文化氣息濃厚的氛圍。
“大湖流彩”是我們的設計方案所希望展現的展陳整體意向。將藍天白云下、湖水滋養中的異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景畫面作為表現的主題。在把握好整體與局部空間氛圍的基礎上,將內容進行合理化的重組與調整,做到類別清晰、重點突出。
在繁華喧囂的都市之中,浙江省非遺館如同一方靜謐的綠洲,靜靜地等待著每一位探尋者的到來。這里,是歷史與現代交織的夢幻空間,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完美融合,更是心靈得以棲息的詩意棲居地。這座建筑面積達35000平方米,展陳面積15153平方米的宏偉建筑,不僅是中國首座大型區域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更是收藏、展示和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寶庫,是傳承、利用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平臺。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離太陽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常設展覽,高原之魂·民俗之光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藏品總數約11萬件,分十五大類:書畫、金屬、陶瓷、工藝、證章、文獻、印刷、紡織品、石刻、錢幣、照片、剪紙、郵票、唱片和其他雜項等。其中1841年江南提督陳化成督造的振遠將軍銅炮、1880年吳猷豫園宴樂圖軸、1895年英商道白生公司制清花機、清末點石齋畫報原稿、1911年民國總統候選人提名及當選人斗方、1923年上海匯豐銀行銅獅、民國百子大禮轎、民國柳亞子主編《上海通志稿》稿本、老上海地圖、《徵信錄》等都是館藏重要文物。
紅色展館的設計不僅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更是歷史與情感的交融。運用好設計巧思,可以讓紅色展館成為一座生動的歷史課堂、一座情感的共鳴之所。在數字化與創意并進的今天,如何打造出吸引觀眾、觸動心靈、還原歷史的紅色場館?成為時代的命題。
申能國際綠色展示館以清潔能源的開發運用及綠色金融創新為主要內容,致力于成為陸家嘴金融城宣傳綠色低碳和節能環保的新窗口,成為展示申能清潔能源發展和綠色金融實踐的新平臺。
上海博物館東館,以常設展覽為核心,精心策劃了一系列內容豐富、體系完整、歷史脈絡清晰且引人入勝的展覽。展覽不僅全面覆蓋了中國古代藝術的通史陳列,還特別突出了海派與江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互動體驗等四大特色主題。東館開放多個精彩展廳,包括:中國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雕塑館、中國歷代璽印篆刻館、中國古代玉器館、中國古代陶瓷館、中國歷代貨幣館、陶瓷與中外交流專題館、以及“詩心造物——江南工藝的世界”館和考古上海館。其中,“中國古代青銅館”作為東館的璀璨明珠,享譽海內外。該館以青銅工藝的發展史為線索,巧妙劃分為萌生期至復古期的七大板塊,全面展示了從公元前18世紀夏晚期至公元19世紀中葉清中期,長達3600年歷史的500余件精選青銅器展品。這些展品不僅彰顯了不同時期青銅工藝的獨特風貌,更共同描繪了中國青銅藝術的輝煌篇章,讓觀眾在欣賞中領略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